金石堂網路書店 購物推薦 佛教基本通:佛教的修行路徑導覽
佛教基本通:佛教的修行路徑導覽
佛教基本通:佛教的修行路徑導覽 評價
網友滿意度:
為了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媽媽們一定要在準備生小孩前
做好吸收大量知識的準備!!!XD
畢竟工作也還要顧,不大可能一天到晚都在跑診所醫院~
所以一本好書以應不時之需是非常重要的~
像這次看到的這本
佛教基本通:佛教的修行路徑導覽
就相當受用噢!! 如果文內的情況也是你會碰到的~
超推薦自己留一本! 未來有朋友要生小孩也
還可以拿給他們參考呢((灑花~
佛教基本通:佛教的修行路徑導覽
密教大圓滿 |
開業送什麼夢中的翅膀 |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佛教基本通:佛教的修行路徑導覽》
當前最權威最完整的佛教入門讀本
以修行理論貫穿整本書,揭示佛教各門派的共同基礎,
是修行者的最佳入門指引,認識佛教的最佳入門讀本。
專文導讀:
越建東 國立中山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助理教授 ( 本書作者魯柏.葛汀的學生)
專文推薦:
心定和尚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
惠敏法師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代理校長、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自鼐法師 香光尼眾佛學院副院長
單德興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本書的構想與作法
本書的目的是作為佛教思想與修行的入門,寫給先前並無任何佛教知識的人看。
許多佛教入門書提供讀者各種不同「佛教」的總覽,試圖平均且平衡地處理過去與現存的佛教。這種作法的好處是避免落入獨厚某種佛教形式的陷阱,而其缺點則是變成一堆日期、人名、地點、教理與修行的目錄,讀者仍不得其門而入。
本書的作法是嘗試找出現存不同佛教傳統之間共同傳承的基礎觀念與修行。當然,那個共同傳承的精確本質或許有爭議,然而,本書所架構的佛教思想與修行的領域,都是各方佛教所共許的,只是方式或有不同而已。這個架構包括:
佛陀的故事(第一章);文本與經典的傳統(第二章);四聖諦法(第三章);僧俗二眾的生活方式(第四章);以業與轉生為基礎的宇宙學(第五章);無我與緣起的教法(第六章);從善行與「信」到禪修階段,再到達更高體悟的漸修之道(第七章);阿毘達磨、中觀與瑜伽行的理論體系(第八章與第九章)、菩薩道(第九章)。它們都是構成佛教的基礎。
聚焦於共同傳承
本書的特色即是在佛教宇宙學、無我與緣起、禪修之道及阿毘達磨理論的架構等論題上,比其他入門書有更多、更深入的解說。這種聚焦於共同傳承的作法,除了能讓我們持續深入探討佛教思想與修行的一些重要面向之外,它還能提供佛教思想與修行發展的展望,以挑戰標準「教科書」的觀點,同時也更符合最近的學術研究。
標準教科書的觀點傾向於用上座部與大乘兩大「派別」來看佛教史,認為大乘是針對早期佛教菁英出家主義的一次普羅大眾的宗教抗議,以及對它僵固學術主義的哲學批判,較早的佛教形式因此而幾乎邊緣化。近二十年來的研究,提出大乘並非以一個可被清楚定義的「派別」而生起,也不是大眾的在家運動,而愈來愈像是少數出家人的運動,並持續了好幾百年,至少直到五世紀。
因此,本書不將大乘視為單純取代早期印度佛教形式者,而是嘗試在印度佛教思想與修行形成的層面上,聚焦於非大乘與大乘之間共通的基礎,並藉由參考斯里蘭卡的巴利文獻與北印度的梵文文獻,期能呈現「主流」佛教思想與修行的輪廓,作為在印度與其他地方發展的基礎。這種作法看似尊古,但卻是嘗試以佛教傳統本身了解它們的方式,來指出佛教思想與修行的基本原則。
因此,本書所引用的資料,雖然從佛教徒的觀點來看很基本,但只在專門的書籍與論文中才能找得到。期望本書不只對初學者有用,對於佛教研究資歷較深者來說,也能有所助益。
「佛教的禪修、慈悲與不害眾生之道,是很迷人的哲學。本書是最佳的入門書。」
安德魯.林茲(Andrew Linzey)
於牛津曼斯菲爾德學院(Mansfield College, Oxford)
本書可以當作佛教史、佛法概論、佛教思想史閱讀,更可以當作解行並重的引導佛書,其中有詳實的義理分析,也有層次的修行引導。
──心定和尚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
此書不只對初學者有用,它所糅合近一百五十年來現代佛教學術研究成果,也對於佛教研究學者有幫助。……我個人特別欣賞此書不像一般佛教教科書的二分法(上座部或小乘、大乘)觀點,而是從「共法」延伸到「不共法」的「同心圓式」結構與內涵。
──惠敏法師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代理校長、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本書自出書以來,常在國外大學的人文課程中,被列為佛學概論的指定教材。……魯伯.葛汀是一位優秀的巴利學者,精通南傳阿毘達磨,本身文筆流暢,並擅長將深奧的佛學思想,深入淺出地表達。另一方面,作者熟悉佛教口傳文化中比喻、傳說的意涵,常以敘事的方式表達,引人入勝;論述中常具有創意和令人信服的觀點,引導讀者更順暢地進入佛教的教義內涵。
──自鼐法師 香光尼眾佛學院副院長
佛教源遠流長,順應不同的因緣與時空,進行必要的調整,其之所以遠播、多元,原因在此,但也往往因此令人難以掌握。作者以深厚的學養為基礎,參考巴利文獻與梵文文獻,融會晚近學術研究成果,勾勒出現存三大佛教傳統(南方佛教、東亞佛教、北方佛教)共通的基本觀念與修行理論,深入淺出,次第分明,簡明扼要,對於佛教的宇宙觀與阿毘達磨(論藏)等多加著墨,既可供有心接觸佛教者入門,也可供已有基礎者研讀。
──單德興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魯柏.葛汀教授所撰寫的這本《佛教基本通──我們的修行路徑導覽》,毫無疑問地,是近十年來出於西方學者之手所著最好、最成功的導論之一。……本書以非常清晰的西方知性敘述方式,卻又很有感情地表達了東方的宗教文化與精神,這種兼容多元而又不對立的東、西融合特質,也許就是其廣受歡迎的要素之一。
──越建東 國立中山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助理教授
作者介紹
魯柏.葛汀(Rupert Gethin)
魯柏.葛汀(Rupert Gethin)是西方著名的宗教學者,現於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神學與宗教研究所教授印度宗教,兼佛學研究中心主任。
1957年生於英國愛丁堡(Edinburgh)。1980年於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比較宗教學系畢業後,曾至斯里蘭卡「佛教出版學會」(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簡稱B.P.S)短暫參學,1987年返回母校完成博士學位。2003年起,擔任英國「巴利聖典學會」(Pali Text Society,簡稱P.T.S.)主席至今。
魯柏.葛汀擅長上座部佛教,主要的研究興趣是探討巴利尼柯耶,以及阿毘達磨中佛教思想的歷史與發展,現致力於研究巴利尼柯耶中所呈現的解脫道體系。著有《佛教的覺悟之道:菩提分法之研究》(The Buddhist Path to Awakening: A Study of the Bodhi-Pakkhiya Dhamma, 1992)、《阿毗達磨論題的概要與闡釋》(Summary of the Topics of Abhidhamma and Expositions of the Topics of Abhidhamma, 2002與R.P. Wijeratne合著),以及《佛陀的法音:魯柏.葛汀的巴利尼柯耶新譯》(Sayings of the Buddha: New translations by Rupert Gethin from the Pali NikAyas, 2008)等書。其他還有多篇相關的論文,散見於各書籍與佛學期刊中。
譯者介紹
賴隆彥
海洋大學造船系畢業,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曾任中華佛學研究所藏文講師、智光工商德育老師、佛光出版社資深編輯、普門雜誌社資深編輯。譯作有《禪悅》、《快樂來自八正道》、《無常》、《森林中的法語》、《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戒、定、慧)、《禪是心靈妙境》、《佛陀的聖弟子傳》、《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等書。
佛教基本通:佛教的修行路徑導覽-目錄導覽說明
- 致謝詞
圖表一覽
地圖一覽
佛教語言小記
導論
第一章 佛陀:覺者的故事
歷史上的佛陀
佛陀的傳說
佛陀的本質
第二章 佛陀的話語:佛教的經典與派別
法:文字、修行與證悟
最早誦出的經典:四部尼柯耶/阿含經與律藏
經與論:聖典真實性的問題
古老佛教部派的起源與其注釋文獻
大乘經
第三章 四聖諦:苦、集、滅、道
佛陀教法的方針
苦的本質
苦的起因:貪、瞋、痴
苦的息滅:涅槃
導致苦滅之道
第四章 佛教的團體:比丘、比丘尼與在家眾
佛陀的弟子與僧團的起源
出家受具與佛教僧伽的理想
律藏的根本考量
從遊方到定居的生活:林住者與村住者
精神生活:修「福行」
僧伽生活型態發展的動力
在家團體
史拜羅圖式::消災、業力與涅槃的佛教
第五章 佛教的宇宙觀:三千大千世界
關於空間與時間:鐵圍世界
阿毘達磨的宇宙學系統
宇宙學與心理學:大宇宙與小宇宙
宇宙學、民間信仰與現代科學
第六章 無我:人的相續與緣起
佛教對於「常我」的批判
人相續的問題:自我是「因果的連結」
佛教對於「無我」批評的回應
自我概念來自無明、執取與我見
緣起法的闡釋
佛陀否認自我的存在嗎?
第七章 佛教的解脫道:止、觀之道
引言
「信」的角色
持戒
修習止禪
觀禪的階段
「止」與「觀」的關係
第八章 阿毘達磨:高階教法
故事、傳說、文本與作者
作為佛教思想系統的阿毘達磨
上座部的八十二種法
覺知過程、業與轉生
各部派有關身心相續問題的討論
第九章 摩訶衍那:大乘
大乘的興起
菩薩乘
超越世間的佛
空性與般若波羅蜜
龍樹與中觀學派
唯識與瑜伽行派
如來藏
第十章 佛教傳統的演進:南方、東方、北方與西方
在斯里蘭卡與東南亞的上座部佛教:南方佛教
中國、韓國與日本:東亞佛教
西藏與蒙古:北方佛教
佛教在西方
注釋
參考書目選錄
推薦序
一本理想的佛學入門書──《佛教基本通》
釋惠敏
東京大學文學博士.法鼓佛教學院校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我與《佛教基本通──佛教的修行路徑導覽》一書的作者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魯柏.葛汀教授認識多年,也有多位我的學生在其指導之下,完成博士學位。因此,當出版社好意邀請我為此書中譯本撰寫序言時,雖然不知自己是否可以勝任,心中卻有一份親切感,油然而生。此外,我也為華語世界的讀者感到高興,因為它確實可以彌補目前所出版之中文佛學入門書的一個缺口。
1959年,斯里蘭卡的化普樂.羅侯羅(Walpola Rahula, 1907-1997)長老比丘所寫的What the Buddha Taught(中譯本:顧法嚴譯《佛陀的啟示》,1983),被世界佛教界公認為南傳上座部佛教或佛學基本理論與實踐的最佳入門書。此書也是我的母校「中華佛學研究所」(以及現在「法鼓佛教學院」)長久以來「英文」科目入學指定參考書。
近年來,法鼓佛教學院的老師們常在找一本更理想的佛學入門英文書,希望它不僅包含初期佛教(以斯里蘭卡與東南亞的上座部傳統為代表,或稱「南方」佛教)的基本教義,也兼具佛教其他二大傳統──中國、韓國、日本與越南的東亞傳統(或稱「東方」佛教),以及西藏傳統(或稱「北方」佛教)。此時,魯柏.葛汀教授的《佛教基本通》總是被列為第一考量。因為大家覺得此書不只對初學者有用,它所揉合近一百五十年來現代佛教學術研究成果,也對於佛教研究學者有幫助。
我個人特別欣賞此書不像一般佛教教科書的二分法(上座部或小乘、大乘)觀點,而是從「共法」延伸到「不共法」的「同心圓式」結構與內涵。作者首先找出現存不同佛教傳統之間「共同傳承」的基礎教義與修行體系(我想這是書名「Foundations」的含義),例如︰佛(第一章)、法(第二、三章)、僧(第四章);建立於無我、緣起(第六章)之業、轉生的宇宙人生觀(第五章);戒、定、慧之修行道(第七章);阿毘達磨(第八章)等三大佛教傳統的「共法」;以及中觀、瑜伽行、菩薩道(第九章)等東亞傳統以及西藏傳統的「共法」。其次,作者在第十章中,概觀介紹亞洲三大佛教傳統與傳播到西方之歷史所開展的「不共法」。
作者認為︰大乘並非以一個可被清楚定義的「派別」而生起,它並非大眾的在家運動,而愈來愈像是少數出家人的運動,並持續了好幾百年,至少直到五世紀。大乘興起特色的佛教思想與修行的元素,其實只是由某些「主流」佛教所喚起的內部發展。例如︰早期的學術研究傾向於認為大乘是由一般在家信徒與佛塔崇拜者所發起的運動;而近來的學術研究則建議,也許我們應在林住苦行(阿蘭若行)僧試圖重返原始佛教理想的行動中,去尋找大乘的起源。
同樣地,印順法師之《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1980年)也有此類觀點︰「初期大乘經,決不是離開傳統的部派佛教,由不僧不俗的第三集團所闡揚出來。起初是從部派佛教中,傾向於佛德、菩薩行的少數比丘,或重信,或重智,或重悲,多方面傳出,漸漸的廣大起來」(頁1302);「從大乘經所見到的,以三昧為經名,以三昧為主題的經典,是非常多的。在部分的大乘三昧經中,推重阿蘭若行,甚至說非阿蘭若行不能成佛。大乘三昧,與阿蘭若行的關係很深。般若法門也從阿蘭若行中來,所以傳說為(無諍三昧第一)須菩提說般若。」(頁 635)。
除了上述的佛教重大議題的新學術研究成果之外,本書中對一些佛教難解的議題,有精闢深入的分析,非常有益於讀者。例如:
在第三章,作者認為因為「涅槃」一詞在佛教文獻中的不同使用範圍,被混淆的緣故。所以分三面來討論涅槃:(一)是一個特殊事件(覺悟剎那所發生的事);(二)是經驗的內容(覺悟剎那心了知的事);(三)是諸佛與阿羅漢死後的受用境界。……有些阿毘達磨傳統認為,在覺悟的剎那,在貪、瞋、痴之火熄滅的那一刻,心直接了知無為界。以阿毘達磨的術語來說,涅槃可說是在覺悟剎那,看見四諦時的心的對象。
第六章,討論「無我」時,首先介紹早期婆羅門經典《奧義書》試圖解決的問題是:擁有各種經驗與身心組成的是誰或是什麼;是誰或是什麼控制它們;自我的究竟本質是什麼。接著,提出史蒂文.柯林斯(Steven Collins)有效地指出早期佛典否認自我的三個論點:(一)「內在控制者」(否認《奧義書》所提自我的特色之一);(二)無常的事物,都應被視為「苦」(否認早期《奧義書》恆常不變且超越痛苦的絕對自我概念);(三)經驗之外的「自我」的虛妄性。
此外,本書中運用譬喻來說明一些禪修方法,淺顯易懂,非常實用。例如︰第七章中,介紹佛教將持續被五蓋(欲貪、瞋恚、昏眠、掉舉與疑)障蔽的心,比喻為一缽水被以五種方式擾亂或污染:(一)摻入紅染料;(二)煮沸;(三)裝滿苔蘚與樹葉;(四)被風吹皺;(五)混濁並置於暗處。若有人觀察受其中任何一種方式污染的一缽水,他將看不到自己真實而清晰的倒影。反之,若人觀察未受到這些污染的一缽水,則他將會看到清晰而真實的倒影。同樣地,受到五蓋擾亂的心,永遠不可能了知它的真實本質。這便是最古老經文所說佛教禪修的基本理論。
同樣地,第七章中也以如下的譬喻解釋一組古老的禪法──四「無量」或「梵住」:(一)「慈」是指希望包括自己與他人在內的一切眾生皆幸福與快樂,它被比喻為母親對其子女的感覺。(二)「悲」是指希望一切眾生都能止息痛苦,它被比喻為母親對其生病子女的感覺。(三)「(隨)喜」,是指對別人的好運感到高興,並希望它能持續,它被比喻為母親對於其子女成功的感覺。(四)「捨」,對於眾生的痛苦與快樂抱持等捨的態度,它被比喻為母親對其子女忙於自己之事的感覺。……從希望自己幸福快樂開始發展這個感覺之後,逐漸擴大到其他眾生,範圍則從住處、城鎮到國家,直到禪修者毫無敵意且慈心充滿遍及十方。
這種以母親對其子女各階段的感覺來譬喻「慈、悲、喜、捨」的禪法的妙趣,讓我聯想到龍應台女士描述「家族人生情感」近作《目送》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期待讀者除了享受本書「深入淺出」之「法喜禪悅」外,也能讀出更多如此古今相互輝映之妙。
編/譯者:賴隆彥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18開17*23cm
頁數:384
出版地:台灣
商品訊息簡述:
- 作者:魯柏.葛汀
追蹤
- 譯者:賴隆彥
- 出版社:橡實
出版社追蹤
- 出版日:2009/8/11
- ISBN:9789868474864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佛教基本通:佛教的修行路徑導覽
留言列表